Holiday
HSS人社A309 W2W3W4
本課程以「寫實主義」為主軸,報導文學為其伏流,從中思考「非虛構寫作」作品與相關文化現象的興起。在課程設計中,台灣 非虛構寫作的概念、脈絡與文學場域將是其中重點。本課程將透過作品試圖回應幾個向度:一、介紹台灣「寫實主義」此一文學 風格與思潮的生成與變化。二、梳理台灣報導文學的脈絡與作品,在時間的縱軸上理解報導性、社會性與文學性的關係。三、留 意中國、美國非虛構寫作概念之引介,以及在這引薦下台灣主流文壇、文化場域的討論與實踐。
Course keywords: 報導文學,創意性非虛構寫作,寫實主義,轉譯 reportage, creative nonfiction, realism, translation 一、課程說明 本課程以「寫實主義」為主軸,報導文學為其伏流,從中思考「非虛構寫作」作品與相關文化 現象的興起。在課程設計中,台灣非虛構寫作的概念、脈絡與文學場域將是其中重點。本課程將透過 作品試圖回應幾個向度:一、介紹台灣「寫實主義」此一文學風格與思潮的生成與變化。二、梳理台 灣報導文學的脈絡與作品,在時間的縱軸上理解報導性、社會性與文學性的關係。三、留意中國、美 國非虛構寫作概念之引介,以及在這引薦下台灣主流文壇、文化場域的討論與實踐。 二、指定用書 J.P.Stern(J.P.斯特恩)著、單德興譯,《寫實主義論》(台北:成文,1979)。 Truman Garcia Capote(楚門·卡波提)著、楊月蓀譯,《冷血》(台北:遠流,2009)。 丁名慶主編,《文訊》399、404期。 王聰威主編,《聯合文學》314、326、338、350、362、414期。 何偉,《甲骨文:一次占卜現代中國的旅程》(台北:時報文化,1979)。 阿潑,《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台北:八旗文化,2018)。 亞歷塞維奇,《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台北:貓頭鷹,2016)。 李時雍主編,《幼獅文藝》756-765期。 林淇瀁,《照見人間不平──台灣報導文學史論》(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馬翊航主編,《幼獅文藝》766-768期。 高上秦編,《現實的邊緣》(台北:時報文化,1975)。 高上秦編,《時報報導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79)。 郭力昕,《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台北:影言社2018)。 彭小妍編,《楊逵全集 第九卷.詩文卷(上)》(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1)。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台灣小說生產》(台北:秀威資訊,2016)。 張耀仁,《台灣報導文學傳播論:從「人間副刊」到《人間》雜誌》(台北:五南,2020)。 張娟芬,《流氓王信福》(台北:衛城,2022)。 梁秋虹等,《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紀錄》(台北:允晨,2015)。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台北:聯經,2020)。 蘇碩斌等,《終戰的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台北:衛城,2017)。 魏明毅,《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台北:游擊文化,2016)。 謝嘉心,《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台北:游擊文化,2021)。 三、參考書目 Arthur L. Carter(羅伯特·博因頓) 著,《新新新聞主義:美國頂尖非虛構作家寫作 技巧訪談錄》(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Geörg Lukács(盧卡奇)著、楊恆達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1997)。 John McPhee(約翰·麥克菲)著、劉泗翰譯,《第四版草稿》(台北:麥田,2021)。 William Zinsser(威廉·金瑟)著、劉泗漢譯《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 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台北:臉譜,2018)。 向陽、須文蔚編,《報導文學讀本增訂版》(台北:二魚文化,2002)。 阿潑,《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台北:印刻,2017)。 林東泰,《敘事新聞與數位敘事》(台北:五南,2015)。 封德屏編,《人間風景.陳映真》(桃園市: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9)。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 趙恩潔、蔡晏霖編,《$790;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新北市:左岸文化,2019)。 游京諭,《台灣記者深度報導研究—以金鼎獎、吳舜文新聞獎、卓越新聞獎為例 (2001-2010)》(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14)。 林沛儒,《藍博洲報導文學與口述歷史互文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 系碩士班論文,2009)。 四、課堂作業與評量: 1.基於透明與負責任的原則,本課程鼓勵學生利用AI進行協作或互學,以提升本門課產出品質。根 據本校公布之「大學教育場域AI協作、共學與素養培養指引」,本門課程採取有條件開放,說明如 下:學生可於課堂作業或報告中的「標題頁註腳」或「引用文獻後」簡要說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進 行議題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使用方式。然而,在本課程的「期末報告」、「觀察心得」 中,學生不得使用生成式AI工具撰寫作業。若經查核使用卻無在作業或報告中標明,教師、學校或 相關單位有權重新針對作業或報告重新評分或不予計分。修讀本課程之學生於選課時視為同意以上倫 理聲明。 2. 每位同學至少負責一次課程導讀。 3. 期末報告:學術論文 (8000-10000字)。 4. 觀察心得2篇(800-1000字)。 5. 成績評量:出席情況(10%)、課堂討論(10%)、導讀(30%)、觀察心得(20%)、 期末報告(30%) 五、課程安排 第一周 「非虛構寫作」概念與課程驅動力 Tomaty Cheng,〈《端傳媒》三週年論壇紀錄3:非虛構寫作:我們如何書寫時代 的複雜困境〉。 https://anniechu.medium.com/%E7%AB%AF%E5%82%B3%E5%AA%92- %E4%B8%89%E9%80%B1%E5%B9%B4%E8%AB%96%E5%A3%87%E7%B4%80%E9%8C%84-3-8e035aef9d5 黃湯姆,〈不被照見的現實:台灣非虛構寫作的實踐〉,《閱讀的島》,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e3%80%90%e9%96%b1%e8%ae%80%e7%9a%84%e5%b3% b6%e3%80%91%e5%85%a8%e5%8f%b0%e7%8d%a8%e7%ab%8b%e6%9b%b8%e5%ba%97%e8%81%af%e5%90 %88%e6%8e%a8%e8%96%a6%ef%bc%9a%e9%80%99%e4%ba%9b%e6%9b%b8%ef%bc%8c%e5%b8%b6/ 第二周 寫實主義概念 J.P.Stern (J.P.斯特恩)著、單德興譯,《寫實主義論》(台北:成文,1979),頁75-134。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台北:威秀,2016),頁59-80。 台灣報導文學的脈絡 第三周 寫實主義與台灣報導文學 林淇瀁,《照見人間不平──台灣報導文學史論》(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頁9-78。 張堂錡,〈體系化的探索、建構與可能: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研究綜述〉《政大中文 學報》5,2006,頁165-196。 第四周 台灣報導文學之濫觴 楊逵,〈何謂報導文學〉,收錄於彭小妍編,《楊逵全集 第九卷.詩文卷(上)》 (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1),頁503-505。 ───,〈報導文學問答〉,收錄於彭小妍編,《楊逵全集 第九卷.詩文卷(上)》 (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1),頁512-521。 ───,〈台灣地震災區勘察慰問記〉,收錄於向陽、須文蔚編,《報導文學讀本》 (台北:二魚文化,2018二版),頁72-87。 張耀仁,〈3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場域論〉,《台灣報導文學傳播論:從「人間副刊」 到《人間》雜誌》(台北:五南,2020),頁27-49。 第五周 7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之建構:報導文學獎 張耀仁,〈7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場域論〉,《台灣報導文學傳播論:從「人間副刊」 到《人間》雜誌》(台北:五南,2020),頁111-188。 李歐梵,〈美國的中國城〉、林清玄,〈過河卒子〉收錄至高上秦編,《現實的邊緣》 (台北:時報文化,1975)。 翁台生〈痲瘋病院的世界〉、朱雲漢·丁庭宇,〈杜鵑窩下的陰影〉收錄至高上秦 編,《時報報導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79)。 第六周 8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之建構:《人間》雜誌 張耀仁,〈8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場域論〉,《台灣報導文學傳播論:從「人間副刊」 到《人間》雜誌》(台北:五南,2020),頁293-372。 官鴻志,〈不肖兒英伸〉、藍博洲,〈美好的世紀:尋找戰士郭秀琮的足跡〉、廖嘉 展,〈落難中的「月亮小孩」〉收錄至《人間》9期、21期、24期。 第七周 紀實與書寫 郭力昕,《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台北:影言社, 2018),頁19-101。 梁秋虹等,《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紀錄》(台北:允晨,2015)。 非虛構寫作的相關實踐 第八周 非虛構寫作的經典閱讀 李至德,〈EP10(上):到底什麼是非虛構寫作〉,《鏡好聽》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28/1409 楚門·卡波提著、楊月蓀譯,《冷血》(台北:遠流,2009) ,頁23-107。 楊傑銘,〈從「報導文學」到「非虛構寫作」的文化演繹史--一場面向現實方法的辯證〉,《台灣 文學研究學報》34,2022,頁119+121-162。 第九周 諾貝爾文學獎之影響 鍾耀華,〈二手時代:蘇聯解體後的蘇維埃靈魂〉。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230-opinion-book-secondhand-time/ 亞歷塞維奇,《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台北:貓頭鷹,2016) ,頁 49-133、579-591。 第十周 何偉現象 李至德,〈EP10(下):台灣可以有怎樣的非虛構故事〉,《鏡好聽》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28/1410 富察,〈讀懂中國,何以要讀何偉(Peter Hessler)?〉,《博客來OKAPI閱讀生 活誌》,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6624 〈寫作的現代性:與出版人富察談兩岸非虛構動態〉,《幼獅文藝》7(2017), 頁109-111。 何偉,《甲骨文:一次占卜現代中國的旅程》(台北:八旗文化,2020) , 頁10-121。 第十一周 非虛構與歷史書寫 陳柏青,〈我們甚至失去了時間〉。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104cul001/ 蘇碩斌等,《終戰的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台北:衛城,2017),頁12-119。 第十二周 非虛構與台灣文學獎 阿潑,《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台北:八旗文化,2018)。 張娟芬,《流氓王信福》(台北:衛城,2022)。 邱詠仁,〈非虛構風潮之文學變革:以台灣文學獎及其作品為分析對象〉(清華大 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第十三周 邀請講者分享 第十四周 非虛構與台灣文學雜誌場域 李時雍主編,《幼獅文藝》756-765期;馬翊航主編,《幼獅文藝》766-768期。 王聰威主編,《聯合文學》314、326、338、350、362、414期。 丁名慶主編,《文訊》399、404期。 張桓溢,〈現實的摹創與中介:論台灣非虛構寫作的翻譯、實踐與理論〉(台灣大 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第十五周 非虛構與民族誌 魏明毅,〈觀看的光譜:從《靜寂工人》的寫作談起〉,《幼獅文藝》764(2017), 頁109-111。 魏明毅,《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台北:游擊文化,2016) ,頁107-181。 謝嘉心,《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台北:游擊文化,2021)。 第十六周 期末論文提案分享
MON | TUE | WED | THU | FRI | |
08:00108:50 | |||||
09:00209:50 | |||||
10:10311:00 | |||||
11:10412:00 | |||||
12:10n13:00 | |||||
13:20514:10 | |||||
14:20615:10 | |||||
15:30716:20 | |||||
16:30817:20 | |||||
17:30918:20 | |||||
18:30a19:20 | |||||
19:30b20:20 | |||||
20:30c21:20 |
此為16週彈性課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