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iday
HSS人社D202 W7W8W9
修課同學將在一些當代舞蹈與藝術作品中思考、應用社會學與人類學觀點,也在學習這些觀點的同時發想、形成自己的舞蹈,並透過自我民族誌的 書寫來完成期末作業。本課程希望透過融合與反思社會學與人類學觀點、身體實踐,能使修課同學在學習理論觀點的同時,也學習找回與身體的連 結,並試著發現這些不同層面的學習如何可能相互得益,最終如何可能來向知識,也向滋養的身心更靠近一點。
Course keywords: 身體經驗、空間經驗、舞蹈的身體、自我民族誌、文化社會學 舞蹈社會學:身體與空間經驗 Sociology of Dance: Bodily and Spacial Experiences 課程目的 社會學者Howard Becker在《藝術世界》(Art Worlds)一書中,提出將藝術視為一種集體行動的觀點,並且藉由 分析藝術的社會世界中慣例如何運作來理解藝術活動。這個觀點也是許多藝術社會學、人類學在探討藝術這種人類 活動時所持的基本立場。無獨有偶地,哲學家Walter Benjamin也曾探討過藝術,而主張要將藝術的靈光(aura) 放在社會與歷史的脈絡之中來理解。 本課程延續Becker、Benjamin的主張,認為藝術之所以發生,其過程必須被重新放置到個人的和社會的歷史裡面, 才能得以理解。我們將從幾個理論方向去提取這個「將藝術重新放置到個人的和社會的歷史」的資源--包括文化 社會學、宗教人類學、現象學、人文地理學,而嘗試以融會的方式來接近這些理論概念。 我們的閱讀會特別著重與舞蹈相關的著作。選擇以舞蹈作為本課程的探討主題是因為身體是社會積極加以性別化的 一種存在,而身體的性別化意涵既被社會關係與文化決定也被賦與可能性。舞蹈的身體位在儀式、日常生活、性 別、地景的交會處,因而是一種極為有趣、有理論可能性的現象。除了閱讀相關著作與討論之外,本課程也介紹 「自我民族誌」(autoethnography)這個研究工具。 修課同學將在一些當代舞蹈與藝術作品中思考、應用社會學與人類學觀點,也在學習這些觀點的同時發想、形成自 己的舞蹈,並透過自我民族誌的書寫來完成期末作業。本課程希望透過融合與反思社會學與人類學觀點、身體實 踐,能使修課同學在學習理論觀點的同時,也學習找回與身體的連結,並試著發現這些不同層面的學習如何可能相 互得益,最終如何可能來向知識,也向滋養的身心更靠近一點。 課程要求 30% 出席及參與課堂討論和活動 30% 個人作業:五次閱讀筆記、一次自我民族誌寫作練習 40% 小組期末作業:應用本學期學到的觀點、身體實踐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創作一支舞蹈,並完成以小組為單位的 自我民族誌 *請考慮自己的跳舞意願。這門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找回與身體的連結,所以完全不要求舞蹈基礎或經驗。然而, 願意試著跳舞是必要的。請確定有嘗試跳舞的意願再選課。 各週進度 一、課程介紹:舞蹈社會學以及為什麼是舞蹈 Howard Becker,1982,《藝術世界》 本週將介紹著名社會學者Howard Becker的《藝術世界》一書,並理解Becker所提出來的「藝術是一種集體的行 動」(art as collective action)此一觀點。然而,在理解這個具有創見的觀點之後,我們也許可以對這個觀點感到 些微不滿足,因而想要更多一些什麼。藉著從藝術世界開始,而同時從藝術世界離開,本週將說明這一學期課程的 架構。 二、舞蹈作為身體經驗 呂玫鍰,2007 傳統的再製與創新:白沙屯媽祖進香「行轎」儀式與徒步體驗之分析。民俗曲藝158:39-100。 趙綺芳,2009,‘“Dynamic Embodimen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Cultural Beings through Dancing’,《臺灣人類學刊》,第7卷第2期,頁13-47。 延伸閱讀: 齊偉先,2013,藝術的社會學啟蒙: 以身體技藝為建構基礎的社會美學 ,《台灣社會學》,25:1-44。 課堂活動:觀看紀錄片《行者》。試著觀察無垢的舞者們的身體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他們如何養成這樣的身體、為 什麼要養成這樣的身體?討論過程中也重溫本週所介紹的身體經驗相關概念,並試著思考透過這些概念,我們可以 看到舞蹈作為一種身體經驗有哪些特殊之處? 三、舞蹈作為儀式I:日常與非常 Victor Turner 2008 "Liminality and Communitas", in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New Brunswick: Aldine Transaction Press. 鍾明德,2020《三身穿透本質出:自殘、裸體與慈悲》第二章 自殘、裸體與慈悲:阿布拉莫維奇的身體行動方法 研究 課堂活動:觀看紀錄片《凝視瑪莉娜》片段,然後對照鍾明德的分析,也回顧上週的身體經驗相關討論。 本週將探討下列議題:儀式與身體經驗往往有錯縱複雜的關係。而儀式作有劃分日常與非常的作用。從這個觀點來 看,舞蹈如何是一種儀式?在哪裡可以發現舞蹈作為一種儀式(自己的經驗、新聞報導的事件,或研究文獻都可 以)?在這些例子中,舞蹈是怎麼發揮儀式的作用的?除了舞蹈以外,儀式還以哪些形式存在?日常與非常的分界 到底在哪裡?以今天的紀錄片為例,阿布拉莫維奇的演出裡面,日常和非常的分界在哪裡?這個分界是如何發生 的? 四、舞蹈作為儀式II:渡劫與祈禱 林瑋嬪。2020。《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導論、Ch1 神像、Ch2 乩童。 李豐楙。2010。〈凶死與解除:三個台灣地方祭典的死亡關懷〉。華人學者宗教學研究論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 延伸閱讀 李豐楙。2004。〈儀式、演劇與祭祀〉。《傳統藝術》。44 期。頁 8-12。 李豐楙。2008。〈感動、感應與感通、冥通:經、文創典與聖人、文人的譯寫〉。《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 卷 2 期。頁 247-281。 五、真實性I:「現象」、「互為主體性」。或者,當我們跳舞時我們在幹嘛? Alfred Schutz. 1973.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閱讀 Vol. 1 Ch1 The Everyday Life-World and the Natural Attitude 延伸閱讀 Drew Leder 1990 The Absent Bod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lfred Schutz 1951 “Making Music Together: A Study in Social Relationship” Social Research 18 (1): 76- 97. 課堂活動:繼前兩週對日常與非常的界線有了一些了解之後,就該讀一些現象學,試著理解「現象」以及「互為主 體性」(intersubjectivity)了。在課堂觀看電影《神隱少女》片段後,討論下列問題。根據本週閱讀的作者舒茨, 「世界」的意義是怎麼構成的?而身體作為一種現象,我們該如何理解它?「夢」作為一種現象,跟「現實」作為 一種現象,它們的構成方式有什麼不同?用舒茨這個觀點來看,神隱少女裡面,千去過的那個世界,它跟現實世界 的分界和構成方式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有什麼連結?為什麼白龍不能到千的這一邊來?電影中還有哪些細節可以 用來說明夢與現實的不同之處?再延伸下去:舞蹈、夢、現實有什麼相似或不同處?回顧上上週和這週的材料,阿 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在2010年的這次相遇,他們一共穿越了幾層世界?隔開千和白龍的又有幾層世界? 六、真實性II:「現代性」。或者,為什麼我們(不)跳舞? Zygmunt Bauman 液態現代性 Ch2 個體性 Walter Benjamin,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延伸閱讀 齊美爾《貨幣哲學》生活風格 林鶴宜,1997.2,暗夜.金枝.胡撇仔--評金枝演社《台灣女俠小蘭》,《表演藝術》第51期,頁54-55。 林子華 2011《難忘的心愛的人—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輯二 「找」:我從哪裡來? 課堂活動:觀看金枝演社《胡撇仔戲-台灣女俠白小蘭》(1996/12/21台北萬華) https://archive.etat.com/etat-varchive/1057/ 課堂討論:齊美爾曾說現代人的生活風格就是沒有風格。從齊美爾所書寫的二十世紀初,到Bauman所書寫的二十 一世紀,現代性有多少不變的地方?又有多少改變的地方?從齊美爾的觀點來看,舞蹈有什麼特殊處?(例如舞蹈 強調「真實性」,但齊美爾說資本主義有使人的經驗愈來愈「扁平」的趨勢。而Bauman也說,「特殊」的時刻愈 來愈少。從這裡去想)。Bauman以愛和死作為當代社會中少數的「特殊」時刻。為什麼他這樣認為?舞蹈有沒有 可能構成一種「特殊」時刻?在哪些情況下會比較有可能?回頭想想鍾明德所說的「西方社會已經忘了意識轉換的 藝術」這件事。那麼你我現在所在的社會呢?我們什麼時候有進行意識轉換呢? 七、真實性III:性別認同與「展演」(performativity)。或者,我是誰? C. J. 帕斯科,2020 [2007],《你這個娘炮: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 社會學新思考》(台北:野人)。第三、四、五章任選兩章閱讀。 酷兒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觀念是,性別認同是在社會處境中,在動態的過程中形成的。因而「展演」 (performativity)是一個很核心的概念。讀了本週關於性別認同與展演的研究後,我們可以如何理解性別的展 演? *小組作業一說明:本週回家作業是,跟小組成員一起讀完Infraordinary Ties一文,並了解文中說的mergence這 一概念、試著和林思駿書中引介的人類學概念「非地方」(non-place)作比較。請各小組一起討論、找到一個生 活週遭的「非真實地景」,並參考《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用任何手邊可用的方式把它速寫下來 帶到課堂來討論 八、真實性IV:「非真實地景」。或者,哪裡可以跳舞? 林思駿,2019《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閱讀「微小空間」、「建立關係」、「非地方」、「閒逛與 速寫」 Yiling Hung 2016 Infraordinary Ties and Place-Making at a Convenience Store in West Los Angeles. —> 請試著理解本文中“mergence”的概念。就此概念而言,「非真實」如何是一個相對性、關係性的概念 課堂活動:地景也有「真實性」程度的差別。本週介紹人文地理學一些關於空間經驗、非地方(non-place)的概 念。我們將在課堂討論各小組所帶來的例子,試著理解它們為何是「非真實地景」。此外,下課前也請各小組挑選 一個期末作業在其中跳舞的非真實地景、開始發想如何跟這個非真實地景產生關係,讓它變得比較不那麼「非真 實」。請務必同時考慮可行性和安全性(為了實作上的可行性,校園場景、尤其人社院附近優先;可以跟作業一的 例子是不同的地點) 延伸閱讀: 曾韋翔、李舲2020《非常普通田野計畫 : 非常普通文化- 日常生活場域的顯與現》。台中:軟設計有限公司。 九、課程理論觀點回顧、研究方法(autoethnography)介紹、期末作業指引 本週將介紹民族誌研究方法,尤其是民族誌之中的autoethnography,並說明期末作業如何應用autoethnography Ellis, Carolyn; Adams, Tony E. & Bochner, Arthur P. (2010). Autoethnography: An Overview [40 paragraphs]. Forum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 / 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12(1), Art. 10, http://nbn-resolving.de/urn:nbn:de:0114-fqs1101108. 延伸閱讀: Stefan Timmermans. 1994. Dying of awareness: the theory of awareness contexts revisited.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16(3):322-339. 姚祥喆,2015,碩士論文《鍾馗嫁妹》演出經驗:自我民族誌。尤其「開始排練」(p. 42開始)和「盛大開演」 (p. 67開始)兩部份R32;R32;YH 2021冥想筆記 十、舞蹈課一:跟舞者相遇 跟舞者合作的感覺是什麼?利用上次介紹的autoethnography方法把這個合作的過程,還有當中發生的事寫下來, 然後試著回想本學期目前為止學到的理論觀點、利用這些理論觀點來分析合作過程中發生的事,完成個人的一次 autoethnography。期末報告的創作理念也將透過這個方式產生。 十一、 舞蹈課二 與舞者合作之下,小組開始為期末作業發想,也開始累積為小組期末autoethnography作業所 作的筆記 十二 小組排練一 小組各自持續發展與舞者一起開始的舞蹈發想、繼續累積筆記 十三 小組排練二 小組各自持續發展舞蹈、累積筆記 十四 小組排練三:錄製期末舞蹈影片初版、將累積至今的筆記整理寫成autoethnography作業(發想與創作過程 說明) 十五 成果驗收與相互回饋:課堂播放小組影片、說明創作理念以及與本課程理論觀點之連結、相互討論給予意 見;各小組可在收到回饋後將意見整合、視需要修改舞蹈和創作理念 十六 繳交期末報告(期末報告由兩部份組成:1. 舞蹈影片以及 2.以自我民族誌方式呈現的發想與創作過程說明, 也試著與這學期學到的理論觀點對話)
MON | TUE | WED | THU | FRI | |
08:00108:50 | |||||
09:00209:50 | |||||
10:10311:00 | |||||
11:10412:00 | |||||
12:10n13:00 | |||||
13:20514:10 | |||||
14:20615:10 | |||||
15:30716:20 | |||||
16:30817:20 | |||||
17:30918:20 | |||||
18:30a19:20 | |||||
19:30b20:20 | |||||
20:30c21:20 |
HSS社會學程、HSS文化研究學程,本課為16週課程。大二以上優先
排除國際學士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