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iday
EDU教 115 RnR5R6
所謂「兩岸關係」,一般指的是1949年中共建政、中華民國播遷來台後的分立發展;廣義而言,蓋歷史上中國大陸與地理臺灣 兩者的互動,例如大航海時代下明鄭領台以降的關係;狹義而言,則是自1987年臺灣開放「赴大陸探親」政策以來,兩岸在法 律、機關組織、政策、協議、交流等事務之相應調整與開展,及其互動層面的效果。本課程將以跨科際的課程安排為特點,除 從歷史分期來瞭解兩岸關係之發展,也將涉及兩岸所處的國際關係、全球政治經濟變化、國內政治發展、兩岸互動的相對政 策、兩岸政治協議、經貿、社會、教育文化等交流的發展等,幫助學生釐清兩岸關係的問題癥結,以批判思考各方提出解決之 道的可行性。 兩岸關係為影響臺灣總體發展及學生個人生涯規畫相當重要的課題,然而卻因其高度政治化、專業化,使得學生往往對之望而 卻步、或流於透過媒體取得片面的理解。本課程將結合政治學、歷史、政治經濟學、公共政策、國際關係、社會學、法律學甚 至博弈理論等跨科際知識,分析長期兩岸互動的發展,希望藉此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懸而未決的問題癥結。
Course keywords: 兩岸關係cross-strait relationship,中國對台政策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大陸政策Taiwan's policy toward China,中國研究China Study,國際關係理論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一、課程說明 自1997年中國大陸外匯存底超越臺灣,東亞出口貿易結構改變,兩岸經濟優勢快速逆轉,2006年中國 大陸進而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逐漸形成與美國分享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建構的「G2」大國。位處 中國大陸旁的臺灣,其生存與發展深受兩岸關係的連帶影響,無論視鄰近中國大陸為「機會」或是 「威脅」,皆須掌握兩岸關係的歷史發展,以及兩岸相互政策之變遷,深入瞭解影響兩岸關係的背景 因素,以期幫助學生解讀不同政治主張背後的邏輯,進而建立獨立判斷的思辨能力與價值選擇。 所謂「兩岸關係」,一般指的是1949年中共建政、中華民國播遷來台後的分立發展;廣義而言,蓋歷 史上中國大陸與地理臺灣兩者的互動,例如大航海時代下明鄭領台以降的關係;狹義而言,則是自 1987年臺灣開放「赴大陸探親」政策以來,兩岸在法律、機關組織、政策、協議、交流等事務之相應 調整與開展,及其互動層面的效果。本課程將以跨科際的課程安排為特點,除從歷史分期來瞭解兩岸 關係之發展,也將涉及兩岸所處的國際關係、全球政治經濟變化、國內政治發展、兩岸互動的相對政 策、兩岸政治協議、經貿、社會、教育文化等交流的發展等,幫助學生釐清兩岸關係的問題癥結,以 批判思考各方提出解決之道的可行性。 兩岸關係為影響臺灣總體發展及學生個人生涯規畫相當重要的課題,然而卻因其高度政治化、專業 化,使得學生往往對之望而卻步、或流於透過媒體取得片面的理解。本課程將結合政治學、歷史、政 治經濟學、公共政策、國際關係、社會學、法律學甚至博弈理論等跨科際知識,分析長期兩岸互動的 發展,希望藉此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懸而未決的問題癥結。除了從前述學術專業理 論出發,尚會安排主導兩岸政策發展的實務界官員、專家、業者現身說法,甚至帶入過去較少受到關 注的民間社會的角度,以使學生藉由對兩岸關係多元角度的觀察,建立批判性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而 促發未來公民對兩岸關係的關心與參與。 本課程的規劃設計分為四大單元:第一部分是兩岸關係歷史發展與背景因素介紹,首先介紹兩岸關係 的基本概念,接著在全球化政治經濟脈絡下,分別介紹1949年以前的兩岸關係、軍事對峙時期的兩岸 關係、和平對峙時期的兩岸關係、接觸交流前後的兩岸關係(第一至五週);第二部份將分別介紹我 國的大陸政策、以及中共對台政策核心概念、決策機制與變遷發展(第六至十一週);第三部份著重 兩岸交流與兩會協議之進展,包括兩岸交流現況與問題、兩岸兩會協商談判實務、兩會協議之簽訂及 爭議(第十二週);第四部份則著重在批判探討規範性的解決方案,包括政治體制的方案、和平協議 的可能以及民間的創新思維等(第十三至十五週),最後則是綜合討論與小組報告。 二、指定用書(Text Books) 1.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2011,《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包宗和、吳玉山主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三、參考書籍(References) 1.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臺灣與大陸間的關係》,臺北:正中書 局。 2.包宗和、吳玉山主編,2009,《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 3.徐斯儉、吳玉山主編,2007,《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4.寇健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台北:五南出版社。 5.郭瑞華,2000,《現階段中共對臺統戰策略與實務》,臺北:法務部調查局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6.郭瑞華,2004,《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四、教學方式(Teaching Method) 1.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事前要求學生就各週進度進行閱讀,並撰寫摘要與嘗試提問。視課程進度邀 請適當的校外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 2.以小組討論為輔,設計小組與大班互動遊戲,指定或自發選擇關心的議題,發起討論,並進而形成 期末報告主題。 3.課外時間運用課程網頁資源進行互動討論,鼓勵學生養成閱讀兩岸關係新聞時事之識讀習慣。 五、教學進度(Syllabus) 第一週 課程說明與導論 本週說明課程內容與進行方式,介紹兩岸關係的基本概念、重大問題以及前人研究方向。 單元一: 兩岸關係歷史發展與背景因素 第二週 1949年以前的兩岸關係 1.平路,2011,《婆娑之島》,臺北:商周出版。 2.湯錦台,2001,《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台北:果實出版社。 3.石文誠、陳怡宏、蔡承豪、謝仕淵,2010,《簡明臺灣圖史:從區域地理環境的角度看台灣》,臺 北:如果出版社。 第三週 軍事對峙時期的兩岸關係 1.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潘錫堂,200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京文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2011,《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第四週 和平對峙時期的兩岸關係 1.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潘錫堂,200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京文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2011,《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第五週 接觸交流前後的兩岸關係 1.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潘錫堂,200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京文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2011,《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單元二:兩岸相對政策與變遷發展 第六週 中共對台政策的概念與變遷 1.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1999,《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2.潘錫堂,2003,〈中共的對台政策〉,見《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第八篇,台北:新京文開發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 3.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臺灣辦公室編,2001,《中共三代領導人談臺灣問題》。 4.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06,《中國臺灣問題外事人員讀本》,北京:九州出版社。 5.章念馳,2005,《兩岸關係與中國崛起》,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第七週 我方對大陸政策的概念與變遷--國民黨 1.潘錫堂,2003,〈台灣的大陸政策〉,見《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第七篇,台北:新京文開發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 2.邵宗海,2003,《當代大陸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蘇起,2003,《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週 期中考週 期中測驗與期末報告的主題與分組 1.李英明,1996,《中國大陸學》,臺北:揚智文化。 2.李英明,1998,《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 第九週 我方對大陸政策的概念與變遷--民進黨 1.楊憲村、徐博東,2002,《世紀交鋒》,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2.臺灣安全研究小組、陳明通等,2005,〈臺灣應有的兩岸關係思維與策略〉,見《民主化臺灣:新 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公司。 3.徐銘謙,2001,《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決策研究(1986.9.28~2001.5.20)》,台北:台灣大學國 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十週 兩岸大陸政策決策機制形成與變化 1.郭瑞華,2004,《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2.蔡瑋,2000,《中共的涉臺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3.田麗虹,2003,《兩岸關係的決策分析:解析行政立法關係下的大陸政策》,臺北:新文京開發。 第十一週 兩岸相對政策的互動與變遷因素 1.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臺灣與大陸間的關係》,臺北:正中書 局。 2.吳玉山,2000,〈臺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 《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頁1-15。 3.包宗和、吳玉山主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4.徐銘謙,2012,《中共對臺政策變遷之研究(1990-2012.3)》,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 士論文。 5.王玉玲,1996,《由兩岸關係探討臺灣的統獨問題 : 以博奕理論析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單元三:兩岸交流與兩會協議之進展 第十二週 兩岸交流現況與問題 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mp.asp?mp=1。 2.海基會官方網站:http://www.sef.org.tw/mp1.html。 3.國台辦官方網站:http://www.gwytb.gov.cn/。 第十三週 兩岸政治體制的方案 1.李銘義,2006,《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台北:新文京。 2.魏鏞,2002,《兩岸關係互動及整合模式之比較分析》,行政院陸委會專案研究報告。 3.張亞中,1998,《兩岸主權論》,臺北:生智。 4.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硏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5.包宗和、吳玉山主編,2009,《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 6.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 單元四:兩岸可能的解決方案 第十四週 兩岸和平協議的可能 1.戴萬欽/編著,2009,《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和平與合作的進展》,台北:時英。 2.卜睿哲(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2011,《臺灣的未來: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 (Untying the Knot: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臺北:遠流出版社。 3.陳孔立,2010,《走向和平關係發展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 4.吳建德、張蜀誠、王瑋琦,2012,《柳暗花明:兩岸軍事互信與和平協議之路》,台北:麗文文化 5.黃武雄,2010,〈尋找太平歲月—五十年維和方案初議〉。 第十五週 兩岸民間的創新思維 1.台灣和平促進基金會、時報文教基金會,2004,《面對族群與未來──來自民間的對話》,公共電 視。 2.台灣和平促進基金會、時報文教基金會,2005,《台灣民間的想像: 兩岸的未來》。 3.台灣和平促進基金會,2007,民主與和平兩岸關係論壇論文集。 4.翁明賢等編著,2012,《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深水區》,臺北:黎明文化。 第十六週 綜合討論與分享 小組期末報告與綜合討論 第17-18週的學習活動規劃,預計保留兩周時間給予小組討論,進行期末報告書面內容的修訂,依據 第16週老師與同學回饋修改建議,進行確實的架構與文字修訂。 六、成績考核(Evaluation) 1. 課程參與表現(25%) 評分內容包含出席率、課堂中學生與教師之互動與討論、當週影片、講座或實習之學習單填寫。由授 課教師、教學助理觀察學生在課堂上參與討論,或回答問題的表現給分,然為提高學生參與討論課程 的興趣,亦可採取學生互相評分之方式。 2. 期中測驗成績(25%) 由於本課程須掌握兩岸關係基本知識與專業,方有助於後續課程之深化、課程分組討論、期末主題設 定等安排,因而於期中考週安排測驗卷進行階段性學習成果考核,測驗將包含單選、多選、名詞解釋 與簡答題四大類題型,以增加學生課後閱讀與學習準備,為避免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佔分設定為學期 成績的四分之一。 3. 分組期末報告(25%) 為鼓勵學生針對有興趣之兩岸關係議題,進一步深入蒐集資料並嘗試提出批判與創新,故要求同學進 行分組報告。題目由課程安排中自由延伸。本課程於期末舉辦成果發表,請各組製作投影片檔,並繳 交書面報告(以10,000字為限,請附上組員間分工狀況的說明)。分組報告成績採取授課教師、教學助 理評分,以及小組內成員貢獻度、他組成員評比創意度,加以綜合評分。本學期課程結束後,請各組 繳交一份書面之文字報告,並將報告之投影片檔、文字檔上傳至課程網頁作業區。期末報告的題目將 於期中考週由小組討論後確定,各組下課前繳交期末報告之題目。另安排一次課堂內小組討論時間, 供各組同學討論期末報告之用。 4. 分組討論情形(15%) 本課程之分組討論,分為課程內議題討論,以及期末報告課後討論。由教學助理根據該週帶領各組案 例討論或討論期末報告之內容進行評分。於該次討論中負責記錄討論過程之同學,將記錄彙整成電子 檔後,於下週上課前一天,將檔案上傳至課程網頁作業區。本項評分將由教學助理針對討論過程之參 與情況,以及各組繳交之討論記錄文件給分。討論記錄由各組同學輪流擔任。 5. 兩岸新聞追蹤(10%) 每位修課學生需蒐集學期進行五個月之兩岸關係相關新聞各一則(不得與他人已分享之新聞重複),張 貼至課程網頁討論區指定區域,並於當則新聞下方,闡述至少100字之心得或評論。同時每個月針對 其他同學新聞進行提問討論至少一則。 關於使用AI生成式人工智慧倫理聲明:本課程有條件開放,請註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於作業或報告 基於透明與負責任的原則,本課程鼓勵學生利用AI進行協作或互學,以提升本門課產出品質。根據本 校公布之佈的「大學教育場域AI協作、共學與素養培養指引」,本門課程採取有條件開放,請註明如 何使用生成式AI於作業或報告,說明如下 學生可於課堂作業或報告中的「標題頁註腳」或「引用文獻後」簡要說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進行議題 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使用方式。然而,在本課程的「個人反思報告」、「小組採訪作業」 中,學生不得使用生成式AI工具撰寫作業。若經查核使用卻無在作業或報告中標明,教師、學校或相 關單位有權重新針對作業或報告重新評分或不予計分。 本門課授課教材或學習資料若有引用自生成式AI,教師也將在投影片或口頭標注。 修讀本課程之學生於選課時視為同意以上倫理聲明。
MON | TUE | WED | THU | FRI | |
08:00108:50 | |||||
09:00209:50 | |||||
10:10311:00 | |||||
11:10412:00 | |||||
12:10n13:00 | |||||
13:20514:10 | |||||
14:20615:10 | |||||
15:30716:20 | |||||
16:30817:20 | |||||
17:30918:20 | |||||
18:30a19:20 | |||||
19:30b20:20 | |||||
20:30c21:20 |
Average GPA 2.67
Std. Deviation 1.58
平均GPA 3.65
標準差 0.59
平均GPA 3.64
標準差 0.52
本課程為16週課程
-
-
-
-
-